作者: 劉厚珉 來源: 菏澤日報社 發(fā)表時間: 2022-07-20 15:29
●菏澤地名前世今生●
朱楊樓村隸屬單縣龍王廟鎮(zhèn),分為東、西兩樓,是單縣著名的歷史文化村落。
《朱氏族譜》記載,清乾隆年間,楊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,始建一幢兩層磚木結構的樓房,故名楊樓村。咸豐年間,楊家因一樁官司導致敗落,將村莊整體賣給了當時的單縣大戶朱家,村名更改為朱楊樓。
朱家把村中房舍悉數(shù)拆除,新村落規(guī)劃為正方形,占地約40畝,建起丈余高的圍寨高墻,掘出丈余寬、兩丈深的圍寨壕,寨墻四角各修筑一座炮樓,統(tǒng)稱“外四樓”;寨墻內三丈處修建佃戶房舍,往里又修建第二道寨墻,又修筑四座炮樓,統(tǒng)稱“內四樓”。內四樓中央坐落大堂樓,廂房、庫房及內眷住房等位于四周;兩道寨墻的大門均設在村寨南面,外加吊橋,防御設施和能力堪稱單縣村寨首位。
原寨門外還建有一座木橋,后改為石橋,取名“慈濟橋”。朱楊樓村寨房屋鱗次櫛比、錯落有致,街道縱橫交錯、寬闊平坦,陌生外人既難入寨更難出寨,居民不受外擾,安居樂業(yè)。
據(jù)悉,楊氏家境未敗落前,朱家在朱楊樓附近的田疇不足500畝。將楊樓“收購重組”后,朱家人丁產業(yè)日臻興旺,原為楊家的種田戶自改換門庭為朱家,年畝均上交地租較前減少了三成。
據(jù)悉,朱家富埒王侯,成為“單縣富豪八大家”之首。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間,朱家把單縣城的西南城角收入囊中,建造了20多處院落,200余間門樓,被后人稱為“朱家大院”。
至康熙年間,朱家廣置田產、擴招種田戶,朱楊樓附近的大孫莊、小孫莊、程窯、高莊等十幾個村落皆為其種田村。朱家入城后,也將朱楊樓劃為種田村,老百姓稱這樣的村落為“下莊子”。不過,朱楊樓村寨并非朱家普通的“下莊子”,而是朱家富豪在鄉(xiāng)下的一處休閑地。一到夏季,久居城郭的朱家老幼要到朱楊樓避暑休閑,一路車水馬龍、前擁后簇,蔚為壯觀。
清同治四年,活躍于魯蘇豫皖交界地區(qū)的反清農民武裝勢力捻軍連續(xù)攻打單縣城未果,便在城東南一帶活動,先后攻破楊黑樓、朱麻子等村寨后,試圖進攻朱楊樓。由于朱楊樓村寨固若金湯,加上抵御武裝強大,捻軍久攻不開,遂放棄轉向河南。
1948年秋,淮海戰(zhàn)役即將打響,解放軍一個連隊護送一名軍事干部轉移碭山縣。路過朱楊樓時,遭到朱家武裝襲擊,軍事干部遇難。解放軍遂炮擊攻破其寨門,全殲朱家武裝。當事主朱瑞昌匿身水井險些喪命,從此開始了逃亡生涯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朱瑞昌在今濟寧市羊山一帶歸案,被執(zhí)行槍決,朱家勢力由此消亡。
朱楊樓村的東南部曾是朱家陵園,占地百余畝,百年樹齡的松柏有200余株,石坊牌樓有36座,石人、石馬、石羊、石桌及各類碑銘近百座。“文革”期間,這些石物被破碎,運至20里外的黃河故道修成了引水灌溉渠閘,沉寂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。
抗戰(zhàn)時期,朱家大院受到極大損毀,現(xiàn)僅存兩處門樓四合院,經修繕后,成為單縣民俗文化館,頗受游人青睞。
如今,朱楊樓成為龍王廟鎮(zhèn)美麗宜居鄉(xiāng)村示范村,在寨壕遺址上,新建了孝德橋、誠德橋等4座景觀橋;外四樓的西北樓遺址上,樹立了新村標志;對僅存的古井進行了保護,還建設了民俗文化廣場等。
文/圖 通訊員 劉厚珉